文化周刊|與日夜同行

潮汐·紀念《海南日報》創(chuàng)刊75周年

??谑行氯A南路海南日報社舊址。 李幸璜 攝

干新聞的人,大多覺得時間不夠用。不論日夜,總是在趕路。

1995年7月,我們這一批10個大學畢業(yè)生到海南日報社報到。

那時報社還在新華南路7號。新華南是??谧钤绲奈宕篑R路之一,在老城區(qū)的繁華商圈中,獨樹一幟占據(jù)著“電器一條街”的江湖地位。這里白天有電器商行PK叫賣,晚上有湯粉、清補涼大排檔通宵營業(yè),稱得上24小時熱鬧不打烊。

報社門臉不大。一道僅能通過一輛大車的鋼管門,夾在喧囂的騎樓旺鋪中,很不起眼。

進得大門,左手是一座方盒子狀的印刷廠房,右手是一棟老舊的筒子樓,叫“小四樓”,清一色單間,外帶廚衛(wèi),傳聞曾是報社最風光的“豪華房”。我在幾年后分得一間,感受并不美妙。每到半夜,樓對面印廠機器運轉“鳴唱”,樓道里老鼠們賽跑尖叫。滋味難言。

過了小四樓,才看得出這是個外窄里寬的院子。不大的地方,見縫插針建了七八棟樓,有的成直角挨著,有的干脆背靠背,最窄的樓間距,目測不超過兩米。當時報社已有五六百人,算上家屬,上千人一同在這院子里辦公、印報、生活,窘迫逼仄,可想而知。

不過,可敬可愛的老編老記們,并未因此減少半點革命豪情。他們出門穿鬧市,入門埋紙堆,動靜之間,搖筆落墨,謄畫出海南半個世紀的風云變幻。

報到后,我們10個人中,有6人分到編輯部。按報社的規(guī)矩,“新人”要先到校對組磨一磨,再分配到各市縣記者站。磨什么呢?一是磨性子。文字工作最講究準確、嚴謹。有時一個差錯就前功盡棄,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。在看似刻板的校對中,讓“新人”養(yǎng)成細致認真、精益求精的工作態(tài)度。二是磨業(yè)務。通過校對記者原稿和編輯改稿,快速入門,了解和學習各類新聞如何采、寫、編。只是沒料到,我們在校對組磨了近一年半,創(chuàng)下報社“新人”培訓的最長紀錄。

校對組設在編輯部三樓。一個大開間,擠進十幾張桌子。校對組主任是馮清和,人很和氣,雙眼微瞇,左手總夾著一支煙。他話不多,三言兩語講明工作要點后,便分了工:女生上白班(怕晚上出門不安全);男生白班晚班輪,但只上小夜班(怕后生仔熬不?。?/p>

當時《海南日報》周一到周六出八版,周日出四版。白班要校對的主要是時效不太強的稿件。剛開始,先校對字數(shù)少、字跡清的稿件,后來漸漸升級為長稿、大稿。那時除了新華社電稿外,大多還是手寫稿。我們校對的小樣就是對應原稿逐字核對打字員錄入的稿件。一些外來稿件,看著像天書——不僅作者字跡難辨,編輯一改再改的紅筆圈圈也很不好認。先天條件差,打字錄入的差錯就多。有時一句話,要幾個人才能斷案破解。

相形之下,記者們的稿件就賞心悅目些??吹枚嗔?,也長了眼力,拿到稿件,不看名字就知道是誰的手筆。印象最深的是記者部主任王國雄的字。王主任是報社的筆桿子,一手字寫得龍飛鳳舞、氣勢磅礴,豎撇捺都長且重,每個字都在方格內,但又好像要跳出來。還有一位是我的實習老師田溪。溪哥的字,渾圓拙樸,頗有禪意,每個都是不同的字,但每一個又都像“田”字。以至于后來我每次見到他,腦海里總會先閃出一片圓圓的“田”。

在校對組,天天看著記者熱氣騰騰的手稿,我們都巴不得能馬上出動,一試身手。

1996年底,我們終于像放飛的小鳥,飛往不同的記者站。當時記者部在全省設8個記者站,各站又轄兩三個市縣。那時交通不便捷,部門每次開會就顯得格外隆重和喜慶,大家見面都很親熱。記者部開會,重點是報選題。但開著開著,選題會變成故事會。駐站記者經(jīng)常下鄉(xiāng),個個都攢了一肚子好素材。有時用普通話講,不夠傳神,就切換成方言,氣氛立刻上來了。一時間,南腔北調都冒出來,效果堪比聯(lián)歡會。時至今日,有幾個經(jīng)典的方言梗,依然是老記者們打招呼的見面語。

我們進報社的那幾年,《海南日報》進入快速發(fā)展的時期,報紙內容、技術革新、經(jīng)營管理都有了大變樣。新華南的院子也越發(fā)顯得局促。

1998年3月28日,是海南日報社的大喜日子。這一天,《海南日報》在頭版刊發(fā)特寫《本報今晨告別新華南》,定格了那個珍貴瞬間——

新華南,今天凌晨1時50分成為一個充滿復雜感情的句點,永遠寫進《海南日報》的歷史。

當值班領導趙希龍在這個時刻簽完今天最后一張清樣,走過48年輝煌坎坷之路的《海南日報》,從此告別海口市新華南路7號這座舊市區(qū)喧鬧擁擠的小院。

當今天的太陽重新升起,《海南日報》將在??谑薪鸨P開發(fā)區(qū)開始她新的時代。

……

從新華南路7號到金盤路30號,我們告別了新華南,也告別了紙和筆。嶄新的新聞大廈配備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電腦采編系統(tǒng),寫稿、編稿、簽發(fā),實現(xiàn)一條龍。但很多老記者還不太會打字。于是,新的編輯部里常常看到一個有趣畫面:一位老記者,守著一個年輕人幫忙錄入稿件,眼睛死死地盯著鍵盤上的26個字母。

報社搬家后,我們要適應采編技能的新要求,還要適應金盤的冷清和黑夜。金盤是工業(yè)區(qū),人煙不盛,道路寬且直,但路燈長期不亮。一到晚上,除了報社大樓,周邊一片漆黑。每到下夜班的時段,總有人在大門晃蕩,逢人就問“回??趩?rdquo;,要找個拼車的搭子。直到2001年元旦前夕,金盤路的夜晚,終于亮了。

金盤路的光亮,延續(xù)至今。20多年來,它伴著城市長大,也陪著我們走過追趕新聞的日和夜。

原標題:與日夜同行

責任編輯:王平
  •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(wǎng)手機客戶端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(wǎng)微信公眾號

    用微信掃一掃
  • 南海網(wǎng)微博

    用微博掃一掃

海南文體

娛樂文體活色生鮮 進入欄目
欄目推薦
關于我們 |  廣告服務 |  技術服務 |  法律聲明 |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海南南海網(wǎng)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-2025 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:(86)0898-66810806  傳真:0898-66810545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nhwwljb@163.com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612006002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2108281 互聯(lián)網(wǎng)出版許可證:瓊字001號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:瓊B2-2008008 廣告經(jīng)營許可證:460000100120 瓊公網(wǎng)監(jiān)備號:46010602000273號
南海網(wǎng)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